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實用的心理學
人們常常有這樣的疑問: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友誼?
這個問題就如同另一個令人感到為難的問題——上下級之間能不能做朋友?
有一位朋友,時常找我吐槽他的上級。要麽總是喜歡大呼小叫,要麽就是情緒化。他說還好這個人是他的上級,不用做朋友,不然真不知道該怎麽跟他相處。
在正式踏入職場之前,身邊總有些人會善意的提醒你,不要跟同事做朋友,更不要跟自己的上級或者下級做朋友。
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會很疑惑,為什麽不能跟他們做朋友?
首先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案例:
有一個大學生,剛畢業就進入了外企工作,外企本身就存在平等文化的情況,再加上大家都和藹友善,這個大學生很快就跟大家打成一片。帶著學生的稚氣和思維,他的確是真心實意在交朋友。
所以他時不時會請同事喝東西,偶爾請上級吃飯,周末閑暇約直接上級領導出去玩。
既然是朋友,那就免不了要進行一些掏心窩子的交流。他也知道分寸,一些過於敏感的個人隱私事件絕口不提,但其他事口無遮攔地往外倒。
他一直表現平平,跟他同時進公司的人已經多次參與重大項目,連升了兩級,他卻還是公司的小基層。
他以為是因為自己工作不夠努力,運氣不夠好。後來才知道,他之所以沒有被分配去跟進重大項目工程,是因為他的直接上級刻意為之。
原因很簡單,他的上級在聽了他那麽多私事之後,在跟他有了密切的接觸之後,認為他現在思想過於幼稚,難擔大任。
我有一位朋友,屬於職場精英人士,在公司擔任不大不小的官職,手底下也有不少員工需要管理。
在剛剛升職之後,由於他想要創造屬於自己獨特的帶團隊的風格,所以對底下的員工持溫和包容的態度,甚至可以跟下屬稱兄道弟。
整個團隊的氛圍的確很和諧,但是他的下屬已經被培養出了“有事我老大給我罩著”的習慣。
所以,在某次重大決策上,由於下屬所犯的低級錯誤,這位朋友不得不承受自己上級的責備,並且迫於壓力,不得不把犯錯的下屬調到其他部門去。
斯蒂芬·E·科恩和文森特·D·奧康奈爾在《高情商管理者的六個習慣》裏寫道:個體最希望被別人對待的方式,由四個維度構成——尊重他人、顯示公平、言行一致、包容多樣化。
其中,顯示公平的前提是設置邊界。邊界是指實體的起點和所有權,以及另一個實體的終點和所有權。
在職場上,管理者需要在自己的管理中,設置好界限感。而管理者的監管界限,由物理空間界限和關係行為界限構成。
在關係行為領域,管理者需要承擔績效管理、提供反饋、培訓和指導等高敏感角色,同時行使招聘、解雇、升職等人事維度的高敏感權力。
大多數時候,管理者隻能做出相對公平的判斷和決定。一旦邊界模糊起來,上下級之間的工作效率就可能受到影響。
譬如職場精英初帶團隊時的例子,正是由於員工和管理層的社會關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,所以工作執行力也變差。大家在工作中不再被等級和職場要求束縛,在重大決策和項目麵前,由於關係的“親密化”,必然會阻礙決策和項目,甚至是變革的執行。
究其根本,因為上下級的“友誼”,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管理層對下屬的看法,另一方麵也會削弱管理層對下級說“不”的權力。
但在職場中,總是有些不遺餘力的想要跟上級成為“朋友”,這一類人大多情況都是溜須拍馬屁的人,他們也並非是真心實意想要交朋友,隻是因為這類人明白相互利用的好處。
對於這樣的群體,我們無法評判他們的做法是對是錯,畢竟各取所需。但試圖討好上級,跟上級成為朋友的人,最終的下場也並不如願。
現實生活中也有上下級成為知心好友,離開公司單幹創業的情況存在。
但上下級之間做朋友,總歸是有風險的,這樣危險的關係有沒有必要,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。
- The End -
作者 | 一粒米
第一心理主筆團 |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
參考資料:《6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Bosses》
微信公眾號:第一心理